
前任主席訪談錄
配合2010年52週年慶特刊訪問了6位前任主席,留下了珍貴的回憶及心得
本會永久名譽顧問拿督陳沛武認為,相比起他打球的50年代,現今的籃運發展肯定是比以前進步的,他欣見如今的亞庇籃球總會,一班理事積極推動與付出,不像當 年因為50年前,在財力少之餘,人丁又單薄,但當時各人都是只顧付出,不問回報地去推動這項普邀被認為是華人運動的項目。
為配合亞庇籃球總會創會52週年而推出的特刊,這名前任主席接受特刊組的採訪,分亨他在籃壇上的經歷,並對後輩作出勉勵。
曾經是我國著名高級警官的陳沛武從紀律部隊退伍後,至今仍非常關愛籃運發展,並對高興能夠與大家分享籃運的歷史與經驗。
他透露本身最早期是在50年代參與本州的籃運,當時沙巴州還是北婆羅洲,是由一些老前輩出錢出力,來去使到北婆羅洲的籃運能夠發展起來。
“那時候還是英國人的殖民地,在財力、人力都是有限,被選到北婆羅洲的代表、亞庇的代表,都是覺得榮譽。”
他指出,當年若中選成為地區代表,由於是一種榮譽,因此作為球員的,是不會諸多要求的,也沒有要求任何東西的需要,榮譽被視為大於一切。
談到全州籃賽的成行,這名英明神武的拿督透露,當年的亞庇杯發展成整個北婆羅洲各地隊伍參加,是現今沙巴杯的雛型,赴會的只有幾支隊伍,後來由各縣區派隊參加漸漸茁壯成長。
“當時被選為球員,球會也只是由幾位人士來支持,所以經費和財力都是很有限,所以我們去到就跟當地學校聯絡,住就住學校,睡就睡板凳(課室內的椅、桌),球衣球會負責,鞋是自己買,那時最好的球鞋是紅牆、回力,三、五元就很貴很貴了。”
“到我記得到我孩子打球,有得時候他們穿的是Adidas、Puma,幾百元一雙,我們當時就是紅牆、回力已經很好很好了,那是我們自己花錢去買的,跟父母拿錢,吃方面,給什麼就吃什麼,睡被安排在什麼地方就睡哪里,沒有住酒店,那時也沒有什麼酒店。”
“初 期的北婆羅洲(沙巴州)籃運,是在很艱辛的情況之下,慢慢地把它扶持起來,我記得最初第一次北婆洲去參加婆羅洲賽,就是北婆、砂拉越跟汶萊三個國家的球 賽,那時候球員各方面都自立,我們就去去拼,因為能夠代表是一種榮譽,隨後去打南大(南洋大學)杯,就是馬來亞、新加坡跟各地,那時候南洋大學是在馬來 亞,由馬來亞、新加坡、北婆、砂拉越和汶萊去打南大杯,球員也是很辛苦地自己去支持,雖然領導人、球會有一些幫助,可是大體上還是一些家長給錢。”
他記得,當時船費是由球會負責,幾個領導人如吳國霖,卓明道,謝耀山等這些前輩等出錢出力去派隊。雖說當年有去籌錢,但籌來籌去還是這幾個人在支撐。
他也透露,在根地咬的65年期間,那時是成立馬來西亞以後,當地也只不過有20多間店鋪,除了一間馬來人的店,一間棺材店,沒有多少間店,也就這些人,大 家合力各出幾百元,就是這樣,支持一個球隊出來。“我們就破紀錄從根地咬包一架飛機去斗湖打亞庇杯(沙巴杯),是20多個座位的飛機。”
當年兼打中鋒和後衛的拿督說,那時候大家都一心為著籃運,不問回報,只是為著支持籃運,大家出錢出力出時間,沒有任何的條件。“所以這班先賢,在籃運上的貢獻,希望後晉不要忘記。”
他表示,今時今日的球會辦得好,球員打得好,都是這班先賢創造下來,給我們塑造一個榜樣。
“我從北婆羅洲時代參與下來,看到這樣子,現在新一班的年輕人,出來搞籃運,他們所花很多的時間,所花很多的金錢與心機去搞籃運,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能夠互相合作。”
當年獲政府支持
他透露,以前的政府與外國政府有著這方面的聯繫,比如籃球王國美國,那時候的美國新聞社曾派籃球教練到來訓練球員,其本身就是受益者之一。“那時候在50年代,來的美國籃球教練都是美國奧林匹克隊教練。”
因此,他希望國家應該可以向那個時代看齊,使國家的籃運能夠有個更好的前途。“國家一定要去幫助,因為國家出那麼多錢,如推動羽球、足球,可是籃球方面比較少。”
他個人認為,人們說籃球是華人的體育是不對的。
而是因為環境造成更多的華人打籃球。“為什麼大多數華人去打籃球呢,因為籃球的設備不需要很大的地方,在市鎮裡面小小個球場就可以打籃球了,不像足球或別 的運動需要一個很大的地方,唯有在效外,而效外大數都是土著,所以人家就說足球是土著的運動,籃球、乒乓、羽球是華人的運動,這個思想是不對的,為什麼, 因為這三樣運動員都是在市區的,這個活動需要的場地小,因為以前華人都住在市區,所以都是華人的子弟去參加這三項運動,可是在效外,多數是土著,所以土著 就多數去踢足球,所以人們的思想就是,打足球的就是土著,或者打籃球就是華人。我希望政府能夠加倍關注,我們的部長要在這方面爭取政府、國家對籃球的支 持。。。”
他以羽球和足球為例,如果國家沒有去推動籃運,籃運永遠不能夠達到國際水準。
“為什么羽球能夠達到國際水準,就是我們的國家去推動,雖然不是國家直接撥款,但是國家透過一些私人界去得到幫助,所以籃球這方面一樣,以前我們籃球得到 (某香煙品牌)支持,當時我們馬來西亞的籃球跟菲律賓有得打,也就是說,如果國家支持這個運動呢,就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表現。”
他道出半世紀前,籃球受到普遍歡迎,是因為地方小、經濟和人口都少,所以大多數消遣或去處就是打籃球,那個社會也沒有卡拉OK,也沒有Cyber(網絡)這些東西,最經濟的一種運動就是籃球。
“相比現今,則有比較多各方面的活動,不像以前比較少活動,所以一些學子年輕人一有空就會去打籃球,也就是地方少也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去,所以有得打籃球,也自自然然地跟去,是一個潮流。”
拿督認為,在21句紀,籃球水平相對是較高的,但當時卻比現今更為熱鬧,因為以前籃球支持的程度和力量要比現今高,而且競爭的氣氛也是很高漲。
談到本身領導球會時,陳沛武表示當然是有很多甜酸苦澀。但他的見解是,當一個人出來在社團上做各方面的事情,是需要承受很多的事情,當有朝一日不獲社會人士支持,就該是退下的時候。當然,獲得人們的支持,就繼續地做下去。
他也強調,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,各種大小事務都以團隊為依歸,參加比賽就是領隊、教練、隊長和球員為一體,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溝通、提出,到外參加比賽,大家吃、住都在一起,這是一種團體的生活精神。
針對在全州賽發放津貼讓球員自行解決膳食,拿督表示給錢是容易辦事,無需事事安排到位,可是在整個團隊上,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。
他以組隊代表沙巴州為例說:“團體的精神是不可以被分散的,一分散就沒有士氣,一沒有團隊士氣,我的看法就是沒有隊型,沒有隊型宗旨就不同,球員、領隊、教練,為著沙巴州,不可以說這個是你的球員,那個是我的球員,沒有紀律做什麼都沒有用。”
在訪談結束前,陳沛武總結現今他所看到的籃運發展,表示目前的籃球比他以前的籃運進步很多了,籌款時也比較多人出來支持。“你們這一班人,我看見每個都這 麼熱心、積極做事情,以前搞來搞去都幾個人,因為人力、財力少,現在的一些設備比我們以前好,有很多地方可以幫助籃運,很多室內場地,不需單靠亞庇民眾會 堂,球員更多的機會練球。”
相較西馬州屬,沙巴又略為遜色,他認為是地理環境之別所造成的,沙巴地大人稀,小地方人們容易聚集,大家常常都在一起,而且小地方人們會比較合作,大地方 則比較多意見。。。很多人說現在的籃運沒以前那麼好,這個我不贊同,現在籃運當然會比我們那個時代的籃運進步很多很多,當然,要改善的地方還有。。。”
他也忠告,如果出來搞籃運,只是單純為籃運就不會有問題,如果想利用籃球會來達到其他目的,那就應該別滲入籃運,做什麼都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