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任主席訪談錄
配合2010年52週年慶特刊訪問了6位前任主席,留下了珍貴的回憶及心得
本州社團聞人鄧松青,曾是亞庇籃總的第三屆主席,由一位公認的傑出球員後來毅然成為球會領導人,於一九六五年執掌亞庇籃總,三年後因政治因素下被扣留而離開了籃壇,但始終如一深愛著亞庇籃總,在禮貌拜會中為我們敍述了本地籃壇的一些往事。
他回憶說,當他十六歲的時候,已是吉蘭丹的州級球員,1953年遠赴新加坡參與南大盃籃賽,從而認識了來自北婆羅洲隊的林志成及楊孔章等亞庇球員,所以較後移居至亞庇,也自然成為本地球員的一份子,成為了黑白隊的主將之一。
他說,黑白隊是由蔣明祥所組織起來,直至1969年他入獄後才宣告解散。
"當年,由一批熱愛籃運的人仕開始把亞庇籃總組織起來,那個時候,我們憑一股熱誠,什麼都不計較,出錢出力,那時當裁判不僅沒月收錢,還要受氣。。。。。"
他形容,當年的球隊水準都很接近,球賽肯定非常激烈,一球的不慎誤判就會引起爭執,那時當裁判的有林志成,謝耀山,楊孔章及李良田等人,同時他本身也有參與裁判的工作。
他說,早在三四十年代,亞庇籃運主要是由同鄉會,如福建會館及龍巖會館等組建球隊,而後來才由學校培訓自己的校隊。
"我看過一些舊相片,他們那時在一個泥地上劃線,然後一起比賽,現場看起來沙塵滾滾。。。。"
他說,亞庇身為州首府,擁有較好的設備,所以成為了西海岸區的籃球中心,尤其鄰近小埠只有小學,沒有中學,升學的青年都會集中在亞庇,那時甚至有甲及乙組水平的球隊,有潛質的球員才能從乙組升至甲組的球隊。
他指出,比起五六十年代,現今籃球的熱潮已沒有這麼狂熱,那時沒有什麼其他娛樂,幾乎每位華人子弟都打籃球。
"在亞庇民眾會堂還沒建成之前,亞庇區的最主要球場,就是丹容亞路馬場附近的室外籃球場(現址是沙巴賽馬俱樂部會所),雖然每間學校也有自己的籃球場,當一旦有大型比賽,大家就集中在這個中立球場進行競賽。"
"回想當年,我依然感到很愉快,我們那時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起工作(推動籃運),後來又看到年青一輩接手籃總,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,因為我們真的付出很多,全是義務。"他說那時除了向外籌款,也要自己掏腰包。

鄧松青展示所珍藏的歷史相片。
他說,當年出外參加比賽是很辛苦的,球員都是坐船一連五天,"那時打球是沒有津貼,也沒有所謂大牌,是要我們付錢的,球員根本就沒有這個念頭,被選到為代表已是很榮幸的事情,若能夠代表亞庇就証明你的球技已到了一個層次。"
談到庇根湖三地的實力比較時,鄧氏說,這三個地區的實力不伯相仲,互相交戰都各有勝負。
因此,他表示,籃球從來都不是讓任何人一支獨秀,而是講究團隊的精神,甚至在整體沙巴籃運的發展上,也不可以僅得某個縣區實力強盛而己。
"籃運的發展往往是視於球會領導人的熱忱,要有一股氣,帶領著一批人認真地做,若果只是出錢資助而己,那麼其收效是不大的。"他聲稱應該多鼓勵比賽,多在外比賽,以及重視學校的籃運發展。
他認為,應從學校培育更多球員及球會的接班人,因為當年也是如此栽培對籃球熱愛的中學生,他們後來也逐漸地成為球會的中堅份子。
他繼指出,現今的籃球發展會比更好,尤其可以透過電視觀看到外面籃球的招式。"我們當年只能聽收音機,憑空想像外國人是怎麼打球的!"
曾是場上令人欽佩的球員,鄧松青認為一位優秀的好球員,是需要球藝與品德兼備,"有此兩者才能得到他的尊重!"
他說,現今可看到很多年青球員並不尊重一場比賽,甚至衣冠不整,球衣放出來,鞋帶也沒綁好,讓觀眾留下了不良印象,又怎能博得他人的敬重。
因此,他表示,所以在培育球員方面,不僅要教導球技,也要讓他們知道怎樣成為好球員,才會有美好的前途,尤其美國職籃的偉大球員已向世人証明了,他們有成熟的球藝並有值得尊重的品德。
他勸請說,身為球員要慎言敏行,要有良好的打球作風,"打球固然會犯規,但不能當鐵公雞來打!"
最後,他強調,籃總要負起培育好球員的責任,即是要在這方面嚴格,不能因某位球員的球技好而讓他耍大牌,"因為籃球是五個人在打,不是一個人!"